安徽师范大学:以科技手段精准助学
时间:2022-12-07
安徽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快讯:
光明日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光明日报通讯员 田超
9月15日,安徽师范大学新生报到日。一辆接新生“回家”的温暖专车,从省内某福利院接来了大一新生小茹(化名)。看到自己的床铺上已经铺好了整洁的卧具,桌上洗漱用品一应俱全,这个独自长大的小姑娘流下了眼泪:“没想到会有老师专门接我来报到,从见到老师的那刻起,我就有家了!”
小茹的个人情况早在安徽师范大学给她建档时,就已经记录在学校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上了。学校今年共有7位失去父母关爱的大一新生,为了让他们消除异地求学的后顾之忧,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报到前就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免去学费、发放生活补助、省内专车接送、省外买好车票、备齐生活和学习用品……
“利用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我们能第一时间生成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相匹配的资助方案,精准资助早一点送到,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纽带就能早建立。”该校学生工作处处长邵登辉说。
智慧资助,大数据画像闪烁人性之光
邵登辉所说的“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是由安徽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数据抓取和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画像,精准识别困难学生。
平台关联了校内学工、教务、研究生、总务等8个部门的11个业务系统,通过学生填报和系统抓取准确采集所有学生的家庭经济详情、日常消费数据、学业分数、奖助记录,以及班级考勤、宿舍门禁、素质拓展、就业升学、学生行为等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层次分析法,设计了9个二级指标、79个观测点,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这个量化认定指标体系是我们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和困难学生认定经验反复论证制定的,每个观测点都经过了仔细推敲,做到了既能区分是不是困难学生,又能认定他们的困难等级。”平台主要研发人、该校学生处副处长项家春介绍。
过去,学生困难等级认定,往往需要学生通过“比惨”来争取“同情分”,测评小组成员对学生家境情况的判定也存在不少主观性,既不科学,也缺乏人性化,甚至无意中对困难学生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平台的上线实现了精准量化赋分,使这个充满主观色彩的认定环节变得更加科学、公平、公正。
为了验证平台画像的准确性,该校从2019年开始进行实地回访验证。每年随机抽取一市一县,学校工作队驻点一周,通过走访居委会、物业、邻居及学生家庭,开展全覆盖回访验证,核查学生家庭真实经济状况,并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数据显示,平台认定的精准度高达99.24%。
菜单式资助,“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同学你好,学校了解到你目前生活存在困难,向你校园卡打入500元生活补贴,帮助你缓解压力,希望你能够安心学习,取得更好成绩。(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这是2019级计信学院的徐阳(化名)在上学期期末收到的一条短信。起因是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发出了徐阳同学的消费异常预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金捷老师在收到这条预警提示后,立刻仔细查看了她的消费记录,发现在6月5日至6月25日期间,她的单次最高消费额都不超过5元,总消费额也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经过辅导员了解,原来徐阳为了备战考研和准备期末考试,停止了校外勤工俭学,导致经济临时困难。核实情况后,资助管理中心为她提供了“一卡通隐形资助”。
“平台会跟踪分析困难学生在校消费情况和生活费来源,实施消费预警和资助预警,实现‘一生一策’的精准帮扶。”金捷介绍,全部资助经费点对点发放,不需“自揭伤疤”,不需第三方证明,“总有些懂事的孩子节俭得让人心疼,我们能做的就是默默帮助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让学生安心把书读下去”。
“应急微资助是智慧资助体系中最灵活的一种资助方式。”项家春说,大到家庭突发变故,小到一套考研辅导书、一张返乡车票……应急微资助如一缕阳光温暖着困难学生。
系统完善的“奖、贷、助、补、减”学生资助系统,加上应急微资助、隐形资助、“暖春、暖冬、暖学、暖途”四暖相伴资助……智慧资助大数据平台化身“田螺姑娘”,将党和政府的温暖第一时间送到学生身边。据介绍,仅2021年,全校就有2.3万余人次困难学生获得各类资助2660万元。
成长型资助,聚力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助困是基础,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更高境界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该校党委书记胡朝荣表示,相比较而言,由于受家庭经济背景、义务教育背景、社会交往背景等影响,经济困难学生比普通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成长支持,这就需要学校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为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成长指引和提升帮扶。
作为安徽省资助育人探索试点的唯一高校,为了做好“扶智”和“扶志”,安徽师大不断探索提升成长型资助育人模式,设立了11个大类成长型支持项目,帮助困难学生在学业导航、学习培训、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全面发展提升。
2018级社体专业本科生蔡张飞曾经辍学打工,饱尝人间冷暖。进入大学后,通过平台的精准资助和成长型资助项目引导,他携笔从戎,建功军营,退役复学后积极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社会,后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学校的研究生兼职辅导员。
平台针对他的成长经历所定制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引导着他始终走在感恩反哺、扶贫助困的支教路上。“每一次支教看到孩子们就让我回想到童年。我渐渐明白,走出乡村,不是为了远离乡村,而是为了感恩乡村、改变乡村。”蔡张飞说。
学校创建了面向全体困难学生的开放式教学与实践活动平台——“苔花”励志班。区别于专业学习,“苔花”班更加注重解决困难学生在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创新创业方面的困惑和难题,实现全校困难学生分层分类提升型教育的全覆盖。
“我们要正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时的特殊需求,在保障型资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针对困难学生的成长型资助力度。”胡朝荣说,只有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才能切实改变困难学生家庭面貌,从而通过教育手段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上一篇:木有更多了
下一篇:木有更多了